今天笔者又和大家谈谈关于通货膨胀的课题。上半年全球因为供应链的瓶颈导致全球物价飞涨,大宗商品尤其是贵金属的价格屡破新高。当时笔者认为通货膨胀不可持续,主要是因为供应链瓶颈最终会得到解决。但是过了数月,通胀压力没降温,反而可能出现第二波的上涨行情。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现象发生,我们看下去。
先说说美国近期出炉的个人消费支出PCE数据。美国商务部在10月1日公布的美国8月份PCE物价指数,比上个月又上涨了0.4%,将年增率推高到4.3%,这是自1990年以来PCE物价年增涨幅最大的一次。如果扣除食品及能源,美国8月份的核心PCE物价指数年增率升到3.6%,高于预期的3.5%,也是自1991年5月以来最高。
2012年联准会将核心PCE年增率涨幅2% 定为长期的通胀目标,此后便将PCE直接和货币政策挂钩。从1960年至今,核心PCE物价指数平均都在2.2% 左右,但在最新的8月份来到了3.6%。另外,根据欧洲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欧元区19个会员国9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增3.4%,高于预期的3.3% 及8月的3.4%,创下自2008年9月以来的新高,远远超越欧洲央行2% 的目标。而核心CPI的年增率也来到1.9%,高于8月的1.6%。
从上述的数据可以发现,许多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都差不多来到不可控制的地步。欧元区包括德国、意大利及法国的长期通胀常年都非常低迷,但这次也高烧难退。笔者认为目前推高全球物价上涨的因素已经从之前的商品通胀,转移至现在的结构性通胀。
结构性通胀指的是生产结构的变化导致供给需求失去平衡而引发的通货膨胀。这里的生产结构变化指的又是什么?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其实就是我们的世界工厂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化。之前笔者的文章也有详细说明为什么中国要施行能耗双控政策。除了是表面上所说的中国要逐渐转向绿色能源,实现碳中和等措施之外,那就是中国不想要再给美国割韭菜。
中国现在正严厉打击高耗能的行业,包括石化及钢铁,势必要在今年完成设下的减排目标。而笔者也认为这些政策在长期还是会继续实行。也就是说,在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许多重工业的产量也会因此被减少。在需求增加但供给不断减少的环境下,物价也会随之上涨,这就是中国向全球输出物价膨胀的压力。
早前,全球会把工厂都设立在中国是因为那里的生产成本低,相比于西方国家需要遵守许多环境保护的成本,导致厂商也没有意愿在这些发达国家设厂。但中国换来的是生产商品卖给其他国家,而受污染的则是中国的土地。现在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及碳中和的政策,也就意味着全球低物价的时代即将终结,物价自然也无法回落。
我们再看看近期飙涨的欧洲天然气价格。国际能源署警告,在即将到来的冬天,可能会有数千万欧洲家庭无法负担取暖费用而陷入能源贫困。而导致天然气价格飙涨的原因,表面上是因为美国部分地区空调使用量增加,冬季储存的天然气减少,以及各国在新冠疫情封锁政策后重新开放,亚洲的需求增加等因素。
可是,根据摩根士丹利10月5日发布的报告,欧洲的天然气库存水平其实是接近历史平均值,而且在2019至2020年还出现供给过剩,这也意味着欧洲有足够多的储备来应对过去十年来最严重的紧缺状况。这就怪了,刚才明明说天然气价格上涨是因为供给不足需求旺盛,但现在却说欧洲有足够的库存去应付即将来临的冬季。
笔者比较阴谋论,并认为这背后最大的因素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限制。在那些环境保护主义左派的倡导下,许多能源供应商为了满足碳排放的限制都没有意愿生产传统的石化能源及投入更多的资本去开发新的产能。当然背后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因素。
当需求突然暴涨而所谓的 “供给没跟上” ,这些石化能源如天然气的价格也就因此飙升。笔者认为这其实是一场人类与二氧化碳之间的博弈,是全球经历这波绿色能源的转型之前所需要面对的障碍。
因此,当通货膨胀走高,意味着利率也会随着提升。而美国的十年期债卷殖利率近期也拉升至1.59% 左右。之前笔者有提到,当利率提高,股市的估值,尤其是成长股的估值就会拉低,导致股价下滑。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几天美国股市的波动也异常的大,但整体的短期走势已经不明朗。
那么,投资者在高通胀的时期要如何部署,是不是要把手上的股票都卖完?其实笔者认为大家也不需要过于紧张。笔者认为大家能做的是减少高估值公司的仓位,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当通货膨胀降临,投资者也可以去选择那些盈利和大众商品挂钩的公司去对冲组合的风险。从长期来看,笔者还是认为股票是增加财富最多的资产,只要所投资的公司盈利持续进步,相信股市还会是最佳的投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