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对于企业扩张的错误观念

相信市场上的投资人对于公司宣布进行扩张的时候都会无比兴奋,公司扩充产能,意味着公司未来的盈利会成长。道理上来说这是没有错的,毕竟身为投资者,我们都想要买入那些盈利能长期成长的好公司。但很多投资者往往认为只要公司说要扩张,盈利就会突飞猛进,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而笔者希望透过这篇文章纠正大家的盲点。

笔者在这篇文章会用SCGM作为例子和大家探讨。说到SCGM,市场不免会联想到它就是家在去年因疫情受惠的相关公司。正当公司在去年四月向市场表明要进军口罩业务,公司的股价便扶摇直上,在短短的数月从疫情期间最低点的RM0.80直接上涨至RM3.95。

回到公司本身的扩张,相信许多SCGM的投资者到现在都历历在目。 在2018财年的时候,当时公司的全年营收也只有RM207.4 million,但管理层计划在柔佛古来假设新的工厂扩大生意版图,并安置更多自动化设备优化公司的生产线。因此,公司在2017至2018财年总共投入了RM138.4 million的资本在这项扩张计划当中。

当时市场都认为新的工厂能提高公司产能60% 左右,股价也受到追捧。投资者也都纷纷拿起计算机,用最新财年的营收乘于160% 在假设公司的盈利率去预测公司的净利。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公司却在2019财年,也就是新厂开始营运的首年陷入了RM5.1 million的亏损,从此股价便一蹶不振。

那么当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是不是投资者的选股法则不正确?还是管理层信口开河说到做不到?其实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投资者那过度的自信,不理解生意其实是需要时间去经营,而不是新厂建好了就可以了贡献盈利。大家要知道,管理层不会无缘无故把钱拿去做扩张,当中必须要有市场对于公司产品需求的支撑,管理层的眼光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公司决定进行扩张计划的时候,建设新厂的时间通常需要1至2年的时间,过后还需要时间去和相关单位申请认证方能营运,这里也能拖上好几个月。在这段期间公司才会积极去寻找新的客户,这是因为许多客户要看到公司有能力为他们进行量产才会和你继续商谈。如果你连厂都没有,试问又有什么客户原因和你签下数千万甚至是上亿的订单。

在拿到新订单过后,公司就会开始填充新产能,这时工厂的使用量才会逐渐提升,达到规模经济效益。一般上每间新厂都会有它自身的收支平衡点 (Breakeven point) ,通常介于30% 至50% 之间,取决于公司的行业和经营效率。从上述就能看到,整个过程至少需要2至3年的时间。

另外一点投资者需要学习的是去判断公司的扩张会不会在未来形成大笔的折旧摊销费用 (Depreciation & Amortization) 。虽然折旧摊销并不是实质的现金流出,但它会影响投资者最注重的净利数目。拿SCGM为例子,公司花了RM138 million的资本去扩张,未来的折旧摊销肯定不小。投资者要做的,就是去查看这笔钱多少用来买土地,多少拿来买建筑及生产设备。这是因为不同的资产它们的折旧期限也不相同。

这就期限在公司的年度报告能找得到。之后,投资者就必须根据这些数据,去计算每年的折旧摊销,再和过往来做对比,去判断当心肠可以营运,折旧摊销的费用会增加多少。以SCGM为例,公司的折旧摊销从2017财年的RM8.4 million涨了近75% 至2019财年的14.7 million。因此,公司在当年也陷入了亏损。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扩张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要视公司的扩张大小决定。SCGM会陷入亏损是因为扩张步伐太大,本身的净利又不足够大去吸收短期上涨的折旧摊销,才会造成这样的局面。但只要公司的营收不断增长,这些额外的费用也会逐渐被抵消,公司的盈利也会登上下一个高峰。

总结,盈利暴涨的公司往往都会收到许多投资者的追捧。但很多人不知道,在享受盈利暴涨的前期,企业都必须经历长期的资本投入及不断地研发,撑到最后才能享受前期的努力所带来的果实。令笔者感到无奈的是,部分投资者会因为企业扩张盈利不及预期而责怪管理层,笔者认为这样的投资心态其实是不及格的。

投资者真正需要做的,是密切关注企业的发展及影响企业前进的外围因素再做判断,而不是单方面的用产量乘于销售价去判断公司今年会赚多少。要知道企业从计划扩张到量产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与其说管理层没有诚信,不如说投资者往往给予企业不合理且超高的预期。

最新文章

Sharix Sdn Bhd (1313184-A)
@ 2023 Sharix Sdn Bhd.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社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