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我都专注在讨论关于通胀的课题,那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美国的劳动市场,看看美国人的就业状况。我曾经在文章多次提到美联储已经错过最佳的升息时间,导致美国人的荷包因为过度消费而大缩水,劳动市场也变得非常紧张,职位空缺还是处于历史高位。另外,美国人的消费者信心也创下多年来的低点,绝望的级别堪比次贷危机和美国大滞涨的年代。
我们先看看美国劳动市场的基本数据。美国3月份的非农就业人口增加了43.1万人,不如市场预期的49万人,也低于2月份的新增 67.8 万人。同时,美国3月份的失业率为3.6%,优于市场预期的3.7% ,以及2月份的3.8%,这数据几乎和2020年2月3.5% 的失业率持平。虽然非农就业人口比市场预期的逊色,但美国整体的劳动市场依然非常紧张。另外,关键的是美国人3月份的平均时薪按月上涨0.4% 符合预期,但和去年同期相比却大幅上涨5.6%,高于市场预期的5.5% 及2月份的5.1%。
虽然美国的平均时薪创下2007年以来最大的增幅,但眼尖的投资者会发现其实美国的时薪成长赶不上美国物价水平上涨的幅度。我在上图绘出美国时薪成长(蓝色线)和物价水平(红色线)的趋势,大家会发现美国人的时薪增速从2020年至2021年3月是大于物价的上涨,但来到2021年4月之后却被物价增速所超越,而且差距逐渐扩大。虽然目前美国时薪按年成长5.6%,但物价增速却高达7.9%,形成2.3% 的差距。这也反映美国人的购买力自2021年4月起逐步被通胀侵蚀。
数据显示美国企业在以创纪录的力度招募员工,而美国劳动市场也正以强劲的步伐持续复苏,更多劳动力开始重返市场,其中专业和商业服务、金融活动和零售部门目前的就业人数高于疫情前的水平。从上图可以看到美国失业人数自2021年就开始走下坡,而美国的职位空缺也在经济开放和复苏的背景下不断提高。这两条线在2021年5月来到交叉点,而且缺口还在快速扩大。目前美国2022年3月份的失业人数仅有595.2万人,而职位空缺却来到1,126.6万人,也就是说即使所有失业人口都找到工作,但劳动市场还有531.4 万人的职位还未找到人手。
另外也有经济学家预测所有在疫情期间失去的工作岗位在今年7月前会得到填补。美国人大量涌入劳动市场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美国民众再也无法忍受生活成长上涨的压力,导致那些在之前依靠储蓄或者政府救济金的人被迫出来寻找工作。从上图可以发现美国的个人存款率 (Personal savings rate) 在3月份来到6.3%,创下2014年以来的历史新低水平。大家要知道拜登政府在疫情期间派发了三轮救济金去挽救经济,导致个人存款率在2020年4月来到历史新高的33.8%,而2021年3月也因为救济金的效应导致个人存款率再次飙升至26.6%。个人存款率是从可支配收入 (Disposable income) 减去日常消费之后,剩余的存款占总收入的比例。
劳动市场的需求方是企业,而供给方则是员工。在劳动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时,薪资就会往上涨,这是因为雇主需要付出更高的薪资去吸引员工进入劳动市场。而企业为了承担更高的薪资成本,必须在同时调高产品的售价去抵消成本的上涨。如果无法调涨产品的价格,企业的盈利就会受到影响,形成显著的连锁反应。
把焦点放去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数据。在3月25日公布的3月份密西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59.4,比2月份下降了5.4%,也低于经济学家预期的59.7,显示美国消费者信心持续恶化,并创下2011年9月以来的新低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之前消费者信心来到60以下是在1980年滞涨时期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密西根大学信心指数是消费者支出的领先指标,主要显示消费者对经济环境的信心强弱度。另外,密西根大学也指出32% 的消费者预计未来12个月整体财务状况会恶化,这也是自1940年中期开始这项调查以来最多的比例。我认为消费者信心指数是投资者必须要关注的领先指标,因为消费者信心最终都会反映在消费者的购买情绪,进而影响零售销售和厂商的订单状况等。
综合上述的论点,我认为美国的劳动市场已经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在高通胀和通胀预期飙升的背景下,美联储在未来利率决策会议的收紧力度会更加快速。根据利率期货市场的显示,目前市场预测美联储在5月的利率决策会议加息50个基点的几率高达75%,而6月的利率会议再加息50个基点的几率也来到60% 左右。这也非常符合我个人的观点,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加息100个基点是板上钉钉的事。我认为缓解劳动市场紧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加息降低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这时企业对员工的招聘也会开始放慢。
不论从美国的薪资上涨速度,个人存款率和消费者信心等迹象来看,这些数据都在表明身为全球最大消费国的美国对于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尤其是耐用品和其他大型物品等都会出现放缓的局面,主要是通胀压力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情绪。因此,我认为经济要持续高速成长是不可能会发生,而美联储要如何通过激进加息的同时又要经济软着陆,非常值得投资者关注。